说到钻展推广,可能每个中小卖家都会心存疑惑,为何如此烧钱还是有这么多人用它?
至少在我个人认为来说,淘宝开店可以分好几个阶段,钻展就是其中一个阶段里的必备推广方式。当一个店铺成长到一定阶段,流量达不到,满足不了店铺的成长,钻展推广无疑是最好的选择,突破瓶颈,可是想要玩好钻展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,一般很多人为了降低钻展ppc都会选择尽快投放或者降低溢价的方式来实现。
可是这样操作会出现一个问题。
高溢价可买到更高的精准流量占比:平台是怎么操作的?
个人观点是:ABC分类法
1.平台通过消费者过去的购物行为贴上“消费层次标签、风格标签”。然后依近期(比如0-90天内)的搜索类目(需求动机)贴上“需求类目或细分类目标签(并依其浏览情况更新消费层次、风格标签),搜索过哪些类目就会有对应类目的标签。
2.上面这些搜索过相关类目、还未购买的消费者再次上网浏览时,就会成为对应类目的“精准”流量,并对于高溢价者优先展现。可这些人的上网日期与时段是不可控的,但若数量庞大则可理解为是(相对)均衡的分布在每一个时间点上的。某个类目的“精准流量”是不太可能会聚集于某个小时的前几分钟或后几分钟的,毕竟系统控制不了消费者上网浏览的日期与时段。
3.“某个时间点”的 “类目精准流量”终究有限,由“这个时间点(未必是高溢价者的展现时间点)”的“高溢价者”获得,这和竞价初衷(出高价者得)也不矛盾。可这并未实现“高溢价”可买到更高的精准流量,显然会对维持“竞价、高溢价”的积极性不利。
4.那么平台怎么做,才能实现“高溢价”可买到更高的精准流量,以维持“竞价、高溢价”的积极性呢?用ABC分类法可实现:
依消费者搜索的时间(最近30天-60天-90天)、搜索类目频次(1-3-5次,需求强度),把消费者细分为A级、B级、C级。
依商家的溢价高低(如占权重50%)、转化率(权重30%)、店铺评分(权重20%)等情况把商家也细分为A级、B级、C级。
然后系统把A级商家的创意展现给A级消费者,B级商家的创意展现给B级消费者,C级商家的创意展现给C级消费者。
展现顺序依出价高低展现,当A级消费者人流不足以消耗A级商家预算时,B级消费者补上。同样当A级消费者过剩时,导入到B级商家(这个刚好也证明了多计划可能“捡到便宜”)当C级消费者流量过剩时,通投给原来买不到流量的人,或补偿给高溢价者。当整体流量不足时,让C级商家买不到流量,或采取补偿/补救机制。
5.实现“高溢价”者买到更多精准的流量的“补偿/补救机制”:
类目“站外引流时间点”与“高溢价者播放时间点”的对接。
操纵“展现率(比如1-5倍,但钻展报表中不予体现补偿流量)”来补偿给高溢价者。
6.平台通过上述或更多其它的方式,对高溢价者进行“倾斜”。以此维持竞价的积极性与激烈程度,并从中获益。但都是猜想,平台具体是怎么掌控的只有钻展技术的开发团队才清楚,但不会对外公布。买家评价“判断为广告”的规则都不敢公布,更何况这些捞钱机器。